有着“高原明珠”之称的滇池,曾经因为污染严重、蓝藻频发成为城市的“伤疤”。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,滇池流域水生态和水环境明显改善,水质企稳向好,2018年滇池全湖水质达至IV类,为30年来最好水质。
那么今年以来,滇池水质又如何呢?来自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消息,2019年上半年,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,35条入滇河道中水质达标的有30条,综合达标率达84%。
对于5条不达标的河道,滇管部门将按照“一河一策”强化监督管理,确保通过工程措施等管理手段,实现5条河道水质达标。此外,为保护滇池渔业资源,发挥其生态治理效益,今年10月16日至11月14日开湖期内,只允许捕捞银鱼和虾,严禁捕捞鲤鱼、鲫鱼、鲢鱼等大型经济鱼类及其他未经许可的水产品。
滇池草海最南端,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湖水采样。
经过几年的湖内生态修复,这片水域的沉水植物得以萌发新生,这些植物又通过生物作用反哺并提升滇池水质,进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随着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改善,“清流精灵”海菜花,也出现在了部分滇池水域中。
滇池湖滨湿地之一——永昌湿地,3位“市民河长”正划着皮划艇巡河。
自2009年以来,昆明市已招募4届“市民河长”,成为滇池保护中重要的民间力量。
航拍视角下的永昌湿地,波光粼粼,水草摇曳。、
景色宜人的湖滨湿地,同时也是滇池的一道生态屏障——对上游入湖河道、水体的污染物进行拦截、净化。
航拍视角下的另一个湖滨湿地——斗南湿地公园。、
经过多年的建“肺”造“肾”,滇池湖滨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、面积约33.3平方公里、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%的闭合生态带,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、结构完整、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。
美丽的斗南湿地公园,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。
随着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改善,滇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游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