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场水质监测中,快速水质检测仪(如余氯、pH、COD 等)广泛采用校准液进行仪器标定。一旦校准液变质,不仅会影响检测精度,还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失真。本文将从外观检查、性能验证、化学比对及储存管理四大方面,为您拆解“如何判断快速水质检测仪校准液是否变质”的实用步骤与注意要点,让您的现场检测更可靠、可追溯。
1. 颜色与澄清度
操作步骤:取少量校准液于比色皿,在白色背景下观察。
正常表现:溶液澄清透明,颜色与说明书一致。
变质信号:出现浑浊、沉淀、漂浮颗粒或颜色明显加深/偏移。
2. 气味检测
操作步骤:轻开瓶盖,短距离嗅闻。
正常表现:几乎无味或轻微氯味。
变质信号:刺鼻霉败味,提示微生物污染或分解。
3. pH 值测量(针对 pH 标液)
设备要求:高精度 pH 计(准确度 ±0.01)。
判定标准:测得值与标称值差异 > ±0.02,视为不合格。
4. 电导率测量(针对电导/离子标液)
设备要求:已校准电导仪。
判定标准:与标称电导率偏差超过 ±1.5%–2%,说明浓度变化。
1. 多点校准与控制图
频率建议:关键项目每周,多数项目每月。
步骤:
1. 选取 3–5 个浓度点,测量并绘制响应值对浓度的校准曲线。
2. 记录斜率 $K$ 和截距 $B$,绘制 Shewhart 或 EWMA 控制图。
预警线:±2σ 警戒,±3σ 告警,超出需检查校准液状态。
2. QC 样本检验
配置:准备至少两档已知浓度盲样。
判定:连续两次偏差 > ±10%,需更换校准液并复测。
3. 重复性测试
操作:同一浓度点连续测量 5 次以上。
判定:若相对标准偏差(RSD) > 2%,提示不稳定或污染。
1. 批号与有效期管理
标液瓶身应有“生产日期”“有效期”“批号”标签。
开瓶后立即标注“开瓶日期”,并在台账中记录。
2. 储存条件
避光、密闭;温度应严格控制在说明书推荐范围(一般 4℃ 冷藏或室温 20–25℃)。
避免高温(>30℃)、反复冻融和长时间曝气。
3. 使用时限
pH 标液开瓶后建议 30 天内用完,余氯标液建议 14–30 天内用完。
建议在使用记录本中记录每日使用量及取用次数,超过时限自动提醒更换。
1. 滴定法/比色法二次检测
余氯标液:Mohr 滴定(AgNO₃)或 DPD 比色法。
判定:实际浓度与标称浓度偏差 > 10%,视为变质。
2. 多仪器交叉比对
同一批次校准液在不同仪器上做标定,如多数设备出现一致偏差,优先怀疑校准液质量。
1. 多重手段联用:外观检查、性能验证、化学比对三轨并行,提升判断准确性。
2. 严格管理台账:批号、开瓶/到期日期、校准曲线参数、QC 结果及异常处理全程记录。
3. SOP 培训与内审:定期培训操作人员,确保每次使用与储存符合实验室规范。
1. 问:校准液的典型有效期是多少?
答:市售校准液一般有效期为 6–12 个月,开瓶后建议 30 天内用完,具体以说明书为准。
2. 问:如何判断 pH 标液是否受 CO₂ 污染?
答:测得 pH 值下降且偏离标称值超过 ±0.02 时,应怀疑 CO₂ 吸附导致标液酸化。
3. 问:何时需要立即更换校准液?
答:出现浑浊/沉淀、气味异常、性能验证超出 QC 控制限或开瓶后超过建议使用天数时。
4. 问:台账管理需要包含哪些内容?
答:至少应记录校准液批号、生产/开瓶/到期日期、校准日期、校准曲线参数、QC 样本结果与异常处理记录。
下一篇:没有了